如果袁崇焕没死,他会怎么应对皇太极的“围点打援”的战术?
他根本没办法,看看宁锦之战就懂了。
丁卯之战前,袁崇焕派人吊唁努尔哈赤,并与皇太极议和,以放弃东江镇和朝鲜为代价抢修大凌河小凌河锦州等要塞。等到丁卯之战结束,后金回过头立刻翻脸攻击,借口是他越界修要塞,关宁军二十座要塞立刻丢了十七座,只剩下宁远锦州大幅堡三个。后金抢割了明军数千倾军屯粮食,把二万多关宁军抓回去做了包衣(大凌河一城就有四千关宁军不战而降)。
皇太极围困锦州,朝庭要袁崇焕派兵救援,袁崇焕东拉西扯拿不出办法,一会儿说“募死士二百人,令其直冲夷营,如杨素用寡法”,一会儿又说“募川浙死卒带铳炮夜警其营”,再一会儿又说派“师东出而抄其后”,或是又要遣蒙古部落“从北入援,无所不用其力”。最后实在没办法就要挟朝庭要领蓟州兵与关宁军一起去赴死,并 对朝庭明说,现在只能守,锦州没救了守不住。没想到赵率教守住了,被打脸。
在这次战争中,负责关内的王之臣派满桂领一万精锐支援负责关外的袁崇焕,出力很多。后金撤退时,满桂抗命出击后金的收粮队得到两百级就是明军在这场战争中的全部斩获,满桂甚至领两千兵去支援锦州(留八千给袁崇焕守宁远),结果功劳都被袁崇焕剥夺了,提都不提,两人战后因这两百级斩获彻底翻脸。
宁锦之战造成袁崇焕的总体战略破产,他的“逐步而前,更迭进取,战则一城援城,守则一节顶一节,步步活掉,处处坚牢,守关与复地不得分作两截工夫”成了空话,援也援不了,顶也顶不住,于是战后被免职。
一说督师的事情,内心就很重。至少不该凌迟啊。唉。都过去几百年了,随风吧。好了,来回答问题。围点打援最好的反制战术,其实2000多年前,庞涓跟孙膑的那仗就用过,就是围魏救赵,立刻出锦州,打沈阳,把被动变主动。袁督师有没有可能使用呢?你忘记了,袁督师用过,而且还是皇太极,宁锦大捷中,皇太极围锦州,想围点打援,打袁崇焕伏击,袁崇焕用自己为饵,在宁远城下布阵野战,诱皇太极来宁远,骄兵之计,解了锦州之围。我甚至很怀疑,后来皇太极绕过蒙古,打北京也是袁崇焕故意做的局。很明显,几万人的军事调动,袁崇焕不可能不知道,以他的军事能力,应该很清楚,当时的沈阳几乎就是一座空城。袁知道北京城防如何,而且他也明白这个时候沈阳几乎唾手可得,皇太极却不知道北京城的城防,他应该很明白几万人奔袭上千里,突破长城后,根本不可能打下北京。这是明末明朝最大的一次战略机会,犁庭扫穴几乎就在面前。然而他却选择放弃。为什么?因为你的对手是皇帝,而你自己不是皇帝。你不能将皇帝作为诱饵去冒险,你根本就不可以这么想,哪怕这是正确的,也不能这么做。我想孙承宗看到了这点,他应该在狱里***的骂过他的这位嫡传***,袁的确该死,虽然他什么都没做错
袁崇焕不死,他也没办法破裂破解皇太极围点打援战术。
如果他不杀毛文龙的话,倒可以用围魏救赵的方式,让毛文龙直插沈阳,逼皇太极回援。
袁崇焕的战术和孙承宗的一样,使用切墙推进战略,想不断的往前修建堡垒,一步步的压缩后金的活动空间。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明没那么钱支持他们那么干,整个大明的财政就是被孙承宗和袁崇焕这种切墙战略给耗尽的。
不过也没办法,土木堡之后京城三大营精锐尽失,从此以后大明就没有厉害的火器营出现。朱棣南征北战的王牌,在明宗之后就是个摆设。由此也失去了和后金骑兵正面野战的能力。
我一直不觉的袁崇焕有什么本事,说真的让我想袁崇焕怎么破解皇太极的围点打援,我是想不出,我觉的袁崇焕用粮草换皇太极退兵的可能性比他派兵出战的可能性大的多。
要是把让卢象升主持辽东防务加上满桂两个一起倒有可能打的皇太极趴下。
卢象升带领天雄军,满桂率领关宁铁骑,他们绝对敢和皇太极野外怒怼,要是卢象升和满桂组合在一起倒是可以救大明。
可以他们都被害死了,满桂被逼去战死,卢象升被高起潜害的力战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