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代的铜镜有什么特点,这一时期铜镜上有哪些美丽的花纹?
  2. 太子李弘是不是武则天毒死的?光绪皇帝和慈安太后是慈禧毒死的吗?

唐代的铜镜有什么特点,这一时期铜镜上有哪些美丽的花纹?

唐代铜镜的特点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工艺和纹饰。从工艺来讲,唐代有3种比较特殊的镜子,金银平脱镜、螺钿镜和贴金银镜。金银平脱镜是将金银片以胶粘于镜背,而后再上漆,最后打磨露出金银的纹饰,金银与漆面在一个平面。螺钿镜主要镶嵌螺钿作为装饰,也有镶嵌宝石等珠宝的镜子。贴金银镜则最为奢侈,有的在镜子背面粘贴金板或银板,然后雕刻图案,有的把金银片贴在铜镜背面的花纹上,因为太过奢靡,生产数量一度被管制削减。

从纹饰的角度来看,唐代与外国交流频繁,文化也互相交融,一些西域的文化元素出现在镜背的图案中。比如打马球当时被称为“波罗球”,是从波斯传入的。还有大象和狮子的纹饰,与当时西域一些国家进贡狮子等珍奇异兽有关。有人认为,唐代的海兽葡萄镜中的海兽,就是由狮子的形象演化而来的。另外,佛教在唐代的繁盛也体现在了唐镜的纹饰中,比如飞天的纹饰,就是很典型的佛教元素。当然,唐代推崇道教,八卦镜也是一类比较常见的种类。此外,还有一些相对复杂的,有故事背景的纹饰与道教文化有关。比如:飞仙纹镜、月宫纹镜;、真子飞霜镜、 王子乔吹笙引凤镜、五月图形镜等种类更加细化的图案。

唐镜按镜背纹饰可以分出十六大类,其中瑞兽葡萄镜是颇具代表性的唐镜,不仅数量丰富,而且传播广泛,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乃至海外的日本等地均有出土。鸾鸟瑞兽镜和雀绕花枝镜也是唐镜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类别。鸾鸟与瑞兽图案清晰,生动而布局得当,瑞兽似麒麟、似鹿又似狮子。雀绕花枝镜在初唐图案格局比较严谨,而后风格更加舒展,镜子上的鸟类数量多为4个,翅膀张开,围绕花枝飞翔,千姿百态。

联想a656系统,联想a630t系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镜的形状也比较丰富,比如除了圆形的镜子外还有葵形镜和菱花镜等多种样式。不同时代流行的镜形与纹饰也不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兴衰而改变。

参考文献:

徐殿魁《唐镜分期的考古学探讨》

联想a656系统,联想a630t系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燕《试谈唐镜与唐代道教》

关双喜《谈西域文化对唐镜纹饰的影响》

赵艺绚《唐镜纹样二三知》

联想a656系统,联想a630t系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铜镜是中国青铜艺术中独成体系的一种工艺品,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时期,而唐代,则是铜镜制作工艺的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铜镜的种类繁多、纹样复杂,形态多变。由于唐代缺铜,所以朝廷明令禁止用铜做生活器皿,但古时候想做一面镜子,只能用铜,而别的材料都代替不了,所以这些铜器的制作工艺就集中体现在了铜镜上。而且唐朝还开创了以铜镜为礼物互相馈赠的风气。

因为在盛唐时,每年的8月5日是玄宗的生日,这一天又叫“千秋金鉴节”,在当天,皇上会赏赐百官一面铜镜,而民间也随着这种风气而互相铸镜馈赠。这种风俗自然就带动了制镜业的蓬勃发展。

唐代铜镜首先在材质上就比前代更精致、更科学,虽然叫“铜镜”,但其实铜镜中锡的含量才是决定镜子表面光洁度的主要成分。唐代的铜镜中含铜的比例下降,而锡的比例增加,同时工匠们还会在其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银,所以唐代的铜镜整体颜色更洁净,反光性比前朝要优秀许多。

其次,唐代铜镜的纹饰之丰富,远超前朝。在唐朝,流行的镜类大概有以下几种:四神十二生肖、瑞兽镜、瑞兽鸾鸟镜、葡萄镜、花鸟镜、瑞花镜、神仙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八卦镜、万(卐)字镜等等。但这些纹样并不是在同一个时期的流行趋势。而是随着唐朝国力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初唐时,铜镜的纹样承接隋朝传统,多是四神镜、十二生肖镜、瑞兽镜等等,但还有一部分受到了外来文化、西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海兽葡萄镜,“海”也就是指咱们现在说的“海外”之意,所以铜镜的纹样中出现了大量有西洋审美气息的葡萄纹、带有佛教神秘气息的宝相花纹,还有一些以忍冬、蔓草为主题的纹样盛行,姿态各异。

而盛唐时期是各种手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纹路民族特性较强,而且纹饰显得更加磅礴大气、华丽精致。比如很多花鸟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瑞华镜就是这一时期的主流。很多有本土特色的植物、禽鸟都成为了镜背上的主角,比如牡丹、桃花、藤蔓和一些飞舞的蜂蝶,它们代表着吉祥之意,更是彰显着盛唐时的富贵荣华。而带着神话传说色彩的仙人也成为镜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过,到了晚唐,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朝国力极具衰微、经济上也开始萧条,与此相对的,铜镜的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这时候镜背上不再是那般花枝招展,只有简单杂乱的植物纹样,而主角成为了带着宗教色彩的“万(卐)字镜”,这或许是因为在这般萧条的大环境下,人们也只能躲进宗教中寻求慰藉,以求太平盛世的再度降临。而且这些晚唐的铜镜制作都比较简陋,雕刻技法上也不再那般精致,失去了盛唐的那种瑰丽堂皇的色彩。

从此之后,中国的铜镜从纹饰、造型到技法都开始走向衰落。到了元代,铜镜就逐渐开始被玻璃镜取代了。由于后世玻璃制品的普及,铜镜也失去了它的实际使用价值,大多作为女人的陪嫁之物,散落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太子李弘是不是武则天毒死的?光绪皇帝和慈安太后是慈禧毒死的吗?

太子李弘是唐高宗的第5个儿子,在他5岁的时候,唐高宗废掉太子李忠,改立李弘为太子,24岁的时候,李弘在随唐高宗,武则天游览东都苑时,突然病逝于绮云殿。

据唐史记载,太子李弘从小身体差,但是宽宏大量,有一颗仁慈爱民之心。

武则天是一位权利欲望很重的人,历史记载武则天为了自己的权利之路,害死了萧淑妃,囚禁了自己的两个女儿于掖庭,两个女儿过着凄惨的生活,都说虎毒不食子,但我觉得武则天能对自己的女儿下狠手,说明权利对她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虽然没有确凿证据显示李弘是武则天毒死的,但根据这些细节以及武则天对权利的渴望推断,武则天毒死的可能性非常大。

慈安和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咸丰好酒色,过早的挂了以后,慈安为东太后,慈禧为西太后,但慈安不好权利,慈禧好权利,慈安于45随时突然病故,虽然没有证据,但从慈禧掌权以后,对同治皇帝的打压,以及同治死后,逼得同治的皇后***,以及后来毒死光绪,逼死珍妃这些事来看,慈禧暗中害死慈安的可能性很大,为了权利,慈禧变得残酷无情。

武则天和慈禧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两个掌握至高权利的女人,两人相似之处就是都迷恋权利,为了权利可以六亲不认,不同之处在于,武则天理政比慈禧强。


李弘之死

李弘之死在很多艺术作品中都被描绘成了一场阴谋,是他的亲生母亲武则天毒死了他!许多人对此也深信不疑,因为后来武则天的确逼死了李弘的胞弟章怀太子李贤。可问题是,李贤对武则天一直比较冷漠,母子关系也一直比较僵,甚至李贤私下里有“谋逆”之心恐怕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试想,连当过皇帝的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都能容得下,可见武则天并不是真的冷血,她怎么就容不下一个李弘呢?这可是她赖以翻身的儿子,意义非同寻常!而且,李弘与武则天的关系远没有李贤那么僵。

更重要的是,丘神绩逼李贤自尽时唐高宗李治已经去世了。彼时武则天几乎失去了所有制约,成了唐王朝的实际当家人!李弘去世时的情况完全不同,彼时李治不仅活着,而且还没有丧失行为能力。换言之,李弘去世时李治手里还握着实权!众所周知,武则天在李治活着时虽然已经开始弄权了,但始终不敢走得太远。即便李治想要废后时,武则天也只是利用各种手段逼李治放弃,却始终不敢通过***解决问题!这就足以说明一切了,李治活着时武则天还绕不开李治……

李弘去世之后,李治对这个儿子的死相当痛心和惋惜,甚至不惜违反常规和制度将李弘追谥为了孝敬皇帝。将已故的皇太子追谥为皇帝,在彼时的唐王朝没有任何先例!可见李弘在李治心中的分量。试想,如果是武则天害死了李弘,李治恐怕活吞了武则天的心都有了!还能那么淡定吗?因此,李弘不可能是武则天所杀,彼时的武则天还没有这个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李弘去世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鉴于武则天权势的不断增强,李治一直在刻意给李弘放权,企图用李弘牵制武则天。换言之,李治和李弘父子彼时是“政治盟友”,武则天害死李弘,等于是把矛头指向了李治,恐怕李治很难坐视不理,眼睁睁看着武则天害死李弘而不吭声!

史籍记载,李弘自幼身体就比较单薄,而且还患有严重的结核病。结核这个东西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基本上就是慢性绝症,一旦患上根本没有痊愈的可能,只能依靠姑息治疗——营养加静养延续生命,随时可能一命呜呼。李弘患有严重的结核病,英年早逝在那个时代几乎是可以预见的。清朝著名的怡贤亲王胤祥同样是死于结核病,他虽然比李弘活的久,但也没能活过四十五岁……

慈安太后之死

慈安太后之死一直以来也被人为地安到了慈禧太后的头,说是慈禧太后毒死了慈安太后。但是,这种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慈安太后去世于光绪七年,彼时的慈禧太后还远没有到只手遮天的地步!且不去说什么宗法地位的问题,单实力对比上慈禧太后就不占据绝对优势。

在祺祥***的蜜月期过去之后,慈禧太后很快将矛头指向了恭亲王奕訢,利用御史言官的弹劾削去了奕訢的议政王头衔,这里面或许也有慈安太后的影子。此后,慈禧太后转入攻势、势力不断扩张,引起了慈安太后的警觉与不满。为了牵制慈禧、也为了自保,慈安太后很快与奕訢达成了默契。慈安拥有凌驾于慈禧之上的宗法地位,奕訢手里握着军机处,慈禧的决策想要贯彻执行还无法彻底绕开慈安太后和奕訢!

就这样,慈安太后与奕訢虽然处于守势,慈禧太后却并不占据绝对优势,很多方面她也不得不做出妥协、让步。著名的“安德海***”其实就是慈安太后、奕訢与慈禧太后政治博弈的结局!连这样被打脸的事慈禧都不便公开发作、只能咽下这口气,恐怕彼时慈禧还没有这个胆量和能力去毒死慈安太后!要知道,知道慈安太后去世三年之后,慈禧太后才利用“甲申易枢”将奕訢的势力踢出了军机处。彼时奕訢手里还是有实权的,如果是慈禧太后毒死了慈安太后,奕訢恐怕很难保持沉默,不是吗?因此,这种说法同样站不住脚。

清德宗光绪帝之死

清德宗光绪帝载湉与慈禧太后几乎同时去世,而且还比慈禧太后早了一点点。一个三十八岁的中年人死在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前面,时间还那么接近,很难不让人产生瞎想……

慈禧太后杀光绪帝是有动机的。光绪帝正值壮年,虽然身体不佳,毕竟年龄摆在那里。一旦慈禧太后去世、光绪帝亲政,就算他迫于各方压力不去完全否定慈禧太后,一定程度上的清算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很显然,这是慈禧太后最不愿意看到的。同时,如果在戊戌***之前,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这对姨甥还有些许情分的话,戊戌***之后恐怕也全都没有了……“康梁要杀我时,你想过我是你大姨吗?现在也别指望我拿你当外甥!”因此,慈禧太后杀光绪帝是有动机的,而且时间上也太巧合,巧合得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有问题。

再就是现代科学了,人们利用现代科学仪器在崇陵光绪帝遗骸的头发中检测出了砷含量严重超标。众所周知,大剂量服毒一般毒剂成分主要停留于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很少会影响到头发,只有长期服用慢性毒药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很可能慈禧太后很早便盘算着除去光绪帝了,一直让人在给他长期、小剂量下毒!

此外,清宫的脉案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脉案记载光绪帝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周围神经损伤症状等与慢性砷中毒非常类似的症状,而且经常无缘无故遗精,身体也极度衰弱。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慢性,就算是被长期软禁,恐怕身体也不至于会糟糕到这种程度。光绪帝身体这么糟糕,很可能就是慢性砷中毒引起的。因此,慈禧毒死光绪帝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